2月我們的文學夢|楊翠《古墓女孩與花園老人:我的文學田土》
一、開場一:有了故事,才有文學
生命走過的每一屢痕跡,都銘刻成為記憶。
記憶的畫面,充滿了各種空間場景與情感波紋。
因為有空間母體,有情感連帶,記憶才有了溫度,
讓我們一再眷戀回顧,然後有了故事。
有了故事,才有文學。
二、開場二:人與空間~~那一方方沃腴我們的田土
1. 空間的意義:空間是安頓生命的所在。往大的看,它是文化的母胎,但對個人而言,它是生活現場,是記憶的舞台,是故事的產房,是靈魂的安居所。
2. 人與空間:每個人,都有一處,兩處,或者幾處地方,是用來安頓靈魂的,是想到那個地方,就會微笑,就有溫暖,或者,會有笑與淚,但就是可以療癒現實困頓的所在,那就是我們的靈魂原鄉。
三、我的靈魂原鄉與故事母源:
1. 這個故事,要從古墓老人與花園女孩的相互依靠,然後,老人老去,女孩長大,女孩長大後,開始說起老人的故事。要從這裡開始說起。
2. 從前從前,有個老人,名叫楊逵;有個女孩,名叫楊翠,他們住在一座山上…
四、古墓派的武功秘笈
- 在歷史寒冰床中練神功:我與我的阿公,以及我的文學啟蒙
- 破土而出:禁錮時代裡的文學耕耘與世代傳遞
五、從綺麗少女到歷史原愛:我的創作母題之一
- 領悟之一:寫你熟悉.寫你生活體驗──文學與生活的親密關係
- 領悟之二:寫你感動.寫你感傷──文學與社會現實的纏綿
- 領悟之三:寫你家族,寫你島嶼──文學的歷史原鄉
- 領悟之四:回根土地.貼近人民──文學的土地認同
六、打開一扇屬於台灣女性的天空:我的創作/研究/教學母題之二
- 走進台灣查某人的歷史記憶:日據時代台灣女性史的研究經驗
- 強韌而憂傷的母親:母親生命經驗所照見的女性群體經驗
- 傳述廚房後院的故事:失去發言權的女性群落的生命經驗
- 失去魚鰓的魚群:再學習場域中的婆婆媽媽
- 離家與返鄉:跨世代女作家的故鄉書寫與主體追索
- 禁錮與跋涉:女性與白色恐怖創傷經驗
- 少數說話:台灣原住民女性文學的多重視域
七、蕃族一家:阿公的西拉雅,阿媽的排灣族……
- 混血的「番婆阿媽」,混血的我的身世:排灣、平埔、漢族
- 烏雞母、土匪婆、鱸鰻查某、賣花婆:一個左翼女性的塑像
- 二二八死牢裡的歌聲:白色恐怖語境下溫柔而剽悍的女革命家
- 葉陶兄、楊貴嫂:性別形象倒置互補的革命伴侶
八、憂傷的母親:母親生命經驗所照見的女性群體經驗
- 她這樣過了一生:一個白色恐怖受難家屬的生命地圖
- 暗影層疊暗影:兩個白色恐怖家庭聯姻的家族史
- 精神病房的黃昏:1999年,董芳蘭對現實的叛逃
- 召魂與安魂:以書寫,安頓母親的魂體
九、啟航,前往終極家園/美麗新世界:是回歸,也是出發;是最終,也是最初
.
講師|楊翠
時間|2023年2月10日(五)19:00-21:00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新館2樓(台北市同安街107號)
報名請於頁面上方點選「我要報名」按鈕,完成報名。(需先註冊會員)
.
講師介紹|
楊翠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現任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
更多相關資訊:
館址|台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
電話|02-2368-7577
交通|近捷運古亭站2號出口,沿同安街直行約10分鐘路程
主辦單位|紀州庵‧上海商銀文教基金會
協辦單位|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