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棠《不乖乖》新書分享會(台北場)
對談:林巧棠(本書作者)× 林文心(作家)
乍讀之下,《不乖乖》是一本很個人的作品。巧棠寫童年握不住的美好、寫孩童潛藏的人際暴力,一路寫到大學的政治啟蒙,以及研究所時期參與社運的經歷。那些當然都是極其私密的經驗,並不脫離散文體類長期牽動的「坦露」傳統;然而,她的文字所輻射出的能量卻似乎超越了「單人」的邊界。無論是在輯一「錯位」中並陳的美與哀愁,或輯二「惡意」以書信體裁直面學生時代關係間的狠戾。情緒不曾被刻意渲染,感受卻強而有力。
這樣的力度不與書寫內容是否普世有關,也不全然關乎自我揭露的程度;關鍵在於作品中存在的一些「什麼」,那些「什麼」之強悍,足以穿透經驗直撲讀者面前。我想起學者雷諾.博格(Ronald Bogue)在討論德勒茲的著名理論「逃逸路徑」(ligne de fuite)時,認為寫作的特徵即是將「普遍的感染力(affectivity)擴及成一個開放運動的過程。」其所描述的是一種流動的狀態,指向寫作之中,我們如何感受並且搭建關係、如何背叛並且逃向未知,即使是在語言的內部,寫作者依舊持續創造著嶄新的語言。── 林文心
▍講座資訊
時間| 8/31(日)14:30-16:30
講者| 林巧棠(本書作者)
對談| 林文心(作家)
地點| 紀州庵文學森林2F 多功能活動空間(台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距古亭捷運站約10分鐘路程)
當天購書享85折優惠!
▍書籍簡介
「我們討厭你!」
為什麼是我?我做錯什麼了嗎?
一個從不說不的女孩,以書寫重回充滿惡意的童年,尋找答案
也記錄那段席地而臥,為臺灣前途奉獻燃燒的無悔青春
∕
▕ 「我曾經自暴自棄地想過,當teacher's pet也不錯,至少有人靠。已經被班上女生霸凌了,如果再沒有老師靠,那我還能依靠什麼?」
自幼成績始終名列前茅的林巧棠,以為自己會一直擁有好人緣,可以自在地相約去圖書館、逛街,一起打球,分享彼此的愛好興趣。然而就從某一天開始,她們突然棄她而去,言語嘲諷、冷淡疏遠、惡意陷害……她成為被排擠霸凌之人。回首那段倍受冷眼的日子,她不斷思考,究竟在哪個節點,她們的友誼產生了斷裂。
▕ 「時代的巨輪整個碾壓過來,不可能不伸手去擋。有太多太多『剛好』使得我在那裡。」
曾以為自己可以不要政治、免於政治,然而歷史課堂上出現的幾個名字,從此她再也無法忘記。如果沒考上臺文所、如果沒念臺北的學校、如果當時不是學生……她可能不會涉入學運這麼深。當時她為何留在現場?要回答這個問題,唯有透過書寫「面對」當下的記憶,才會得知。
這是一本回憶之書,也是林巧棠從文學叛逃之後的回歸之書。從兒時學琴、玩耍、熱衷的事物、搬家等重要時刻裡,逐漸將自己拼貼成完整的血肉之軀。面對惡意排擠,不斷探問為什麼;面對浪潮,沒有為什麼的義無反顧。從默默忍受,到直面抗爭,人生關卡總在乖與不乖中掙扎。她曾說「文學救不了病中的我」,現在的她,以書寫卸下記憶裡的重擔。終究,只要一字一字寫下,心裡就踏實,就會有一束光,帶領她繼續向前走。
▍講者介紹
林巧棠
臺大外文系學士,臺大臺文所碩士。曾獲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時報文學獎書簡組優選、林榮三小品文獎、臺大文學獎。著有《假如我是一隻海燕:從日治到解嚴,臺灣現代舞的故事》入圍2020年臺灣文學金典獎。譯作《年少友人》、《好女人的心意》、《我不是想死,我是想結束痛苦》。
∕
林文心
1994年夏生,台中北屯人,臺大中文所博班在讀。曾獲林榮三文學獎小說組二獎、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組二獎、台北文學獎小說組優選、台中文學獎小說組佳作等。著有短篇小說集《遊樂場所》、《滿花》。
主辦| 時報出版思潮線
場地協力| 紀州庵文學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