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河該怎麼流?從築港築堤到水岸娛樂,多元的水災敘事與「馭河」方案——《島都之河》新書講座
時間|2025年9月13日(六)14:30-16:30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 2 樓多功能空間
※免費參加,請先報名,已利統計人數,謝謝。
報名連結 https://forms.gle/tPFkSj1njKHaHVDTA
報名相關事宜請洽主辦單位:春山出版社
活動當日購書享85折優惠!
——
一門給所有流域公民的水文素養必修課
從淡水河的歷史,開啟與水共生的未來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分署 X 春山 合作出版★
沿著淡水河的「水之道」,是臺北城數百年的歷史,也是不同人群形塑淡水河的故事。
翻轉工程與災害觀點,跨越歷史與科學對話,潛入時間之河叩問當代水議題。
淡水河,匯聚基隆河、新店溪、大漢溪三大支流,並與海潮交會於臺北盆地。《島都之河》提出新穎的觀點,說明相較於臺灣其他河川,「擺盪」並不是它的關鍵字,「匯流」才是。這條豐沛而穩定的大河造就了臺北,從農業聚落成為首善之都。然而,河流的利與害是一體兩面,讓自然氾淹成為洪水災害的,正是人們對淡水河日益加深的依賴。
作為臺灣唯一一條緊臨都會的「城市之河」,淡水河宛如東亞最前沿治水觀念與技術的試驗場,也擁有最活躍的民間動能。從日治初期到一九八〇年代,技術專家與民間人士不斷為這條大河構思它該走的路,築堤、浚渫、建壩、改道或疏洪,每一個方案都是歷史上多股知識交會累積的成果。何為「最佳」方案,從來不是純粹的技術問題,而是被那個時代的臺北地位深刻左右。
弔詭的是,隨著防洪工程的進展,淡水河逐漸被阻隔於城市邊緣,我們幾乎遺忘了親水文化及應對洪水的地方知識,也很少探究臺北滴水不進的治理思維從何而來。如今,在氣候變遷的衝擊下,挖掘藏於歷史的水文化,逐漸成為因應水危機的重要調適策略。為此,本書從上述面向檢視不同背景、立場人群如何認識、利用、治理淡水河,邀請所有流域公民及水利人一同尋找與淡水河的連結,並從中探尋與水共存的智慧。
全書分成五部:第一部「河流的個性」上溯十七、十八世紀,透過旅人遊記與河道變遷之謎,揭示淡水河三條支流的迥異性格與匯流的能動性。第二部「河流的豐饒」描繪清治到日治時期,河畔居民豐富多樣的用水方式,包括農業灌溉、動力水車、公共給水、築港航運等,呈現水之「利」如何將臺北蛻變為城,將臺灣連接世界。第三部「河流的明暗」則深入水之「害」,即洪災如何被歷史行動者定義,以及隨之產生的調適手段與地方知識。第四部「島都馭河術」與第五部「蛻變中的大河」聚焦日治到一九八〇年代,政府、市民、水利專家等各方的防洪思維與規劃,探究城市地位的變化如何影響河流的治理。
「匯流」既是淡水河的特色,也是本書的核心觀點與方法,強調河流與城市、自然與社會的相互形塑,以及跨領域知識的交會。本書既不是歌頌偉大工程的水利建設史,亦不是控訴環境破壞的河流保育史,而是一部多重敘事「匯流」形成的水歷史,試圖架起人文與技術、環境與工程、官方與民間之間的橋梁。
一段瑠公圳的遺跡,訴說的是臺北之所以成為臺北的起點;
一段斑駁的百年堤防,記錄了圍堵思維下防禦洪水的努力;
一座跨越世紀的半樓仔建築,代表的是被時間洪流磨得發亮的傳統智慧。
更重要的是,置身於水文化地景之中,能切身體會到洪災不僅是自然環境抛出的新難題,且是社會共同建構、歷史長期累積的共業,需要我們一起承擔並謀求解決之道。──顧雅文/本書主編
★ 本書大量使用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分署的珍貴圖資史料,並蒐集海內外博物館、檔案館、美術館、圖書館等館舍典藏之淡水河相關圖像。
★ 特別策劃〈河流美學〉及〈河流生態〉圖輯,以紙上展覽形式,呈現日治時期畫家筆下的淡水河風情,以及當代攝影近距離觀察之淡水河流域相關物種,包括鸕鶿、小水鴨、香魚、圓吻鯝、鹵蕨、豔紅鹿子百合與鐘萼木等。
★ 封面上半部淡水河以當代照片為基礎,融合日治時期吉田初三郎〈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北市鳥瞰圖〉風格繪製而成,凸顯歷史層層累積所形成的「島都之河」風貌,並與拉頁復刻的金子常光〈新莊郡大觀〉相映成趣。下半部則疊加一九一三年臺北市街洪水淹水圖、十川嘉太郎的分流規劃設計圖等水利相關史料,呈現河流自然風光下隱藏的另一面,與上半部的水上風景,共同構成一部立體的河流史。
專文推薦__
張廣智/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分署分署長
温振華/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于立平/公共電視《我們的島》節目製作人
三位作者廣泛蒐羅地方史料,巧妙運用水利署典藏的日治、戰後時期治理圖資,細膩展現在地水文化的深厚底蘊,及歷代規劃淡水河治理的過程,讓我們清楚看見這些歷史智慧如何與今日乃至未來的河川治理思維產生呼應。──張廣智
《島都之河》⋯⋯在淡水河的研究上,是結合人文與技術的經典著作。技術與淡水河的整治關係至為密切,此為本書的重要特色。──温振華
《島都之河》這本書,回顧了淡水河與人們的百年互動,是歷史的見證,也是當代的提醒。曾經我們與河親密共生,又與河緊張對峙。這條隨著時代擺渡的大河,它的故事,接下來我們會如何書寫下去?──于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