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簡介───
歷史不是結論,而是我們此刻的提問。
在知識碎裂、敘事多元變化的時代,藝術及其歷史不再只是封存於檔案與畫冊中的定論,它更是我們此刻對歷史、文化與社會的提問與思辨。本系列講座邀請學者、作家、美術館員與文化政策工作者等,共同分享臺灣藝術史相關書寫的現場,開啟跨域對話的可能。從館舍營建到戰爭記憶、從非虛構書寫到多語聲音,我們不只是回顧歷史,而是在這裡為更多人擴大、看見它更豐富的討論意義。
━━━ ★ ━━━
☆如何閱讀石川欽一郎的〈Tattaka的回憶〉以及行旅路線圖?
☆在臺日人畫家石川欽一郎、鹽月桃甫與嘉義畫家陳澄波如何看待阿里山森林的開發?
☆從鹽月桃甫的東海岸紀行與臺灣山水書寫,到陳澄波的〈東臺灣臨海道路〉,真的只是全然再現的風景寫生嗎?在如畫的地景背後,地方紋理是否可能已經重新整編且在劇烈的變化中?
石川欽一郎在〈Tattaka的回憶〉裡,以殖民者的視線留下足跡與筆觸。在他筆下,「蕃地」既是被記錄的對象,也是無人山脈的風景,卻同時疊映著殖民地的重層脈絡。鹽月桃甫對東海岸與山岳的歌詠描繪,無可避免承載了日本畫家的觀看角度;從文字與圖像中,我們能否讀出官方政策與現實之間的轉折與衝突?而在陳澄波〈東臺灣臨海道路〉與〈阿里山之春〉這些畫作裡,又浮現何種在地視角?這些寫生究竟是自然的再現,抑或是政治、文化與視覺秩序的交錯?不同身分的藝術家揭示了怎樣的文化位置?風景畫,是跨越時空的純粹圖像,還是嵌入時代的歷史文本?
───講座資訊───
主題:「蕃地」如何成為風景?
時間:10/11(六)14:00-16:00
主講:
洪廣冀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王淑津 |劉國松文獻庫研究員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新館2F(100台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
主辦:衛城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