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映像閱讀—刀劍武俠專題

黃建業老師曾說,武俠電影虛幻了江湖 突破是挑戰

※想知道武俠電影的發展,可以選讀3/12建業老師主講的中國武俠電影的第一個黄金時代

 

武俠電影是華語電影特殊類型電影,適合用西方的「類型電影」的概念來理解與分析他。

「類型」必然包含某些固定元素,簡而言之,類型就是一種敘事慣例,可藉由一群基本的、結構性的元素來辨識,像是情節、角色人物、場景、主題與風格等

武俠片是20世紀才有的產物,1905年才開始中國第一部電影的拍攝,事實上武俠片的發展來看,它成為一個受到大眾喜愛以及被大量拍攝的類型風潮,應該要等到1920年以後才開始。

武俠電影不是憑空出現的,與長久以來的背景有著重要的關係。想了解武俠電影,就要先從「俠」的起源講起,它始於民間,與過往傳統的文學與歷史敘事有關

提到武俠電影不得不提到1920年代是《火燒紅蓮寺》,讓當時大小影業競相拍攝,也成為武俠片迅速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

然而電影市場的飽和以及製作品質,以及社會環境(如外商戲院不願放映、當時遇到重大旱災以及水災、九一八事變等)暫時消失....

武俠電影再起,是在1950、1960年代的香港,當時兩岸已分離,中國大陸投注香港資金,有些人懷念大陸時期的武俠電影....

其後武俠電影與文學系統拉上關係,因此在1970年代,出現了包含儒家思維的文人武俠電影,這時的武俠電影不耍花招,而是對人的探討。

1970年代的代表即是張徹及胡金詮,張徹的<獨臂刀>讓殘障者變英雄,使的「忍受」成為英雄的重要價值,張徹電影的角色都有被虐的英雄。

胡金詮的<龍門客棧>賦予武俠電影歷史面貌,將它真實化,英雄人性化,胡金詮及張徹都拍出了儒俠文人的電影。

除此之外,楚原根據古龍小說文本,大量展示奇觀式的武器、道具與機關,開發了武俠片上視覺上的新路線。

到了1980年代功夫片變多,成龍功夫喜劇出現,則開始對正統嘲弄。1979年相港新電影的出現,則試圖要刷清過去的紀錄,也有懷舊的氣氛。

徐克的<蝶變>是香港第一部香港新浪潮的電影,而許鞍華的<書劍恩仇錄>則想重回文人電影的傳統,徐克的作品不但用了科技,使電影高度視覺化,也加入了更為自由的現代精神。王家衛拍了<東邪西毒>,使武俠電影僖皮化,被稱為「後武俠片」

如今當代武俠電影,又是呈現哪種樣貌?想知道更多,請於3-4月周四晚間於紀州庵聽黃建業老師談電會英雄,再現儒俠文人風範。

更多課程訊息詳見 https://reurl.cc/A1rnMj

  

                                                                                                                                                                                                                                                         

圖說 《獨臂刀王》之王羽,1969,張徹導演           圖說 《俠女》之徐楓,1971,胡金銓導演                            圖說《多情劍客無情劍》之狄龍,1977年,楚原     

選讀3/19邵氏武俠宗師陽剛的浪漫-張徹              選讀3/26搓合古典與現代精神的文人武俠-胡金銓                     選讀 4/02大俠古龍的知音-楚原的江湖武俠夢

 

 

                                

 圖說《笑傲江湖II東方不敗》之林青霞,1992,程小東導演 徐克監製                       圖說《東邪西毒》之張國榮,1994,王家衛                  圖說《臥虎藏龍》之章子怡,2000,李安  

選讀4/09香港新派武俠之奠定-徐克、許鞍華與譚家明等與4/16徐克科幻武俠的拓展                                           選讀4/23後武俠時代/王家衛、李安與侯孝賢

 

 

參考資料

※文章內容轉載並改編自博客來黃慧娟之報導 (2001/8/11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onlinepublish/2001081302.htm

※《與電影過招》塗翔文

※圖像創作者/陳俊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