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環境與土地包裹的陶器——李荔的小廢物計畫

【記者曾韻/報導】近年來隨著藝文創作者的增加,不同類型的市集相繼出現,為創作者提供更多展現的機會,例如「李荔的小廢物計畫」參與近期在紀州庵文學森林舉辦的「好好手感微笑市集」,特殊的陶藝作品,讓顧客們看見不一樣的生活藝術。

「廢」物VS.「費」物

原本從事手工鞋業的李荔,隨後轉換跑道投入自己有興趣的陶藝,為此特地上拉胚基礎課程。市面上的陶製商品皆經過燒製而成,但只要經過高溫定型,便難以回收再塑造,無人使用的情況下形成浪費。因此李荔決定在土拉胚成形後以乾陶土的狀態販賣,待有人購買再進行燒製定型,如此一來即使並未賣出,也能再次回到土中循環利用,對她與土地而言都不易造成負擔。李荔坦言這樣的形式沒有前例,且土胚運送過程不易,艱難的計畫在得到他人迴響後才繼續實行。李荔的作品不限於杯碗瓢盆,甚至與花藝師合作,依照土胚的外型、顏色放入植物,賦予作品生命力,她也曾親自進入山中取土,尋找適合製作成陶器的材料。

工作室設立於臺中無包裝商店的角落,在商店理念的影響下,加深李荔心中的環保意識。成為媽媽後,她對環境議題投入更多關注,作品背後的理念也多與土地有關,希望藉此讓孩子了解土地與人的聯繫,同時傳達給社會大眾。

 

除了販賣商品,市集還能做什麼?

談到市集經驗,李荔表示作品大多先放在選物店寄賣,再被動地跟著店家進到市集。因性格關係,第一次進入市集圈時十分抗拒,但這裡能認識更多異溫層,並且直接面對仔細聆聽理念的顧客,被接納的感覺讓她願意再次嘗試。這份新奇的工作體驗,和過去工作得到的回饋「哪裡還要再修改」、「哪裡還可以更好」全然不同。尤其當顧客給予強烈的正面回饋時,李荔更是受寵若驚。「市集是很短暫的交會,希望讓來的人對作品更感興趣,或了解它們背後的意涵。」

對李荔來說,她所獲得的不僅是價目表上的數字,更重要的是將興趣與關愛土地的意識結合,讓更多人受到啟發;對顧客而言,除了購入特別的陶藝作品,也能把作品背後的故事及理念帶回家細心呵護。

原文網址:http://ntnuyouth.org/?p=1399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