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浪漫回歸寫實俄國心理小說發展
*實習生周伯宇 側記9/13向經典文學致敬課程內容
【向經典文學致敬—西洋文學思潮】系列講座活動,邀請台大外文系副教授熊宗慧老師,主講「俄國心理小說發展」。藉由介紹俄國著名的心理小說作者、作品,熊宗慧老師將帶領大家探討究竟俄國的小說著作,如何從浪漫主義,回歸心理人本與真實社會,走向寫實主義的著作之路!
何謂心理寫實主義
心理寫實主義是寫實主義描寫的一種類型,性格和環境這兩個概念之間的關係被優先考量。作家的寫作重點集中在人的心理狀態,接著社會因素會因其心理狀態的後果而被揭示。
從浪漫回歸寫實
19世紀,受到法國大革命影響,主張自由、平等、博愛的浪漫主義興起,俄國亦受影響,尤其在當時政局不定的社會,著名作家普希金、果戈里也相繼而起。然而,俄國尼古拉一世不斷壓抑浪漫主義,並以秘密警察等手段打壓異已,導致俄國文學界轉而探究最根本的心理層面與社會問題。
俄國小說逐步而起
隨著尼古拉一世對浪漫主義的打壓,俄國浪漫主義詩人普希金一改創作風格,轉而正視社會問題,並且展開對「真相」的追求。他的作品《奧涅金》採用韻文體寫成,文字與節奏優雅而不失俐落。但最重要的是,普希金檢視了一八三O年代一群因為資本主義興起與受極權打壓的貴族菁英的心理狀態(社會心理),發現他們多為飽讀詩說、滿腹理想,但有志不得申,甚至每日情緒煩悶、壓抑。他整理了這個群體多有的心理層面問題,開啟了俄羅斯寫實小說中主角「多餘人」類型的開端,以及心理寫實小說的興起。
接著,面對現實政治、自由打壓日益嚴重,小說的形式走向日記的方式呈現個人獨白,越來越強調心中對理想的追求、渴望,與現實的落差極大,開始反思命運的注定,以及走向懷疑主義。果戈里的《涅瓦大道》等作品問世,充滿大膽的夢想、幻想、妄想,以及隨之而來的在現實中破滅。
然而當這些作品小說的發表卻遭批評,認為當中情節無法給予社會警世寓言的作用。而普希金為此解釋道:小說是用以敘述情節,不如同詩歌寓言般,為讀者曉以道德大義,而是應該引領讀者進入自我思考,這也是小說的價值所在。
筆者心得
講座介紹了19世紀俄羅斯文壇是如何從浪漫主義轉變為寫實主義,以及在這個進程下,知名作家如普希金、貝戈里,以及之後的杜斯妥也夫斯基等小說家,是以更嚴謹但優雅的態度,以小說審視人的心理層面,與訴說心理與社會間不斷的相互碰撞、牴觸,以及妥協的過程。熊宗慧教授在導聆俄國心理寫實小說發展的過程中,不僅止講述小說的流變與價值,亦將發展的因素解析的相當透徹,例如將當時19世紀俄羅斯的社會背景等。這讓身為歷史系的我能夠更為深刻的認識這段俄羅斯文學的偉大進程!